ISE02/17-18
主題: |
財經事務、環保項目、綠色債券、綠色金融產品
|
- 近年,全球致力發展綠色可持續環球經濟,綠色金融隨之興起,重要性更與日俱增。根據由二十國集團成立的專門研究小組 -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綠色金融是指在促進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大前提下,為具有環境效益的投資項目進行融資"。除了帶來環境效益之外,綠色金融亦有助推動科技創新,以及促進綠色產業的發展,同時亦可為金融界創造潛在商機。
- 估計在2016年至2030年期間,全球每年需要投資6.9萬億美元(54萬億港元)於綠色、低碳及可抵禦氣候變化的基礎建設。1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OECD (2017)。 所涉資金數額之龐大,令有需要推動私人資本參與其中,因而衍生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商機。行政長官在2017年10月11日發表的《行政長官2017年施政報告》中表示,政府將帶頭在2018-2019財政年度發行綠色債券,並推動本地機構設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綠色債券認證計劃。
- 本期《資訊述要》重點闡述綠色金融市場在全球各地的發展情況,當中特別提述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的工作,以及探討英國作為國際綠色金融中心,發展相關市場的經驗;繼而討論香港發展綠色金融可從中受惠的各種機遇。
綠色金融市場的全球發展情況
- 污染、自然資源耗盡和氣候變化的影響,對世界上許多地方均構成挑戰,而長久以來,氣候變化一直是國際間重要的議題。早在2009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高峰會上,各成員國首次同意把全球平均氣溫增長的上限控制在不多於攝氏兩度。2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09)。 及至2015年,二十國集團成員國進一步透過《巴黎協定》,再次肯定控制全球氣溫增長的目標,並且同意各自推行國家氣候計劃,在日後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加強有關的工作。3註釋符號代表美國已於2017年8月4日正式通知聯合國,表達退出《巴黎協定》的意向。 為達到上述目標,估計在2016至2030年期間,全球每年需要高達6.9萬億美元(54萬億港元)的資金,投資於世界各地的綠色基礎設施。4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OECD (2017)。
二十國集團轄下的綠色金融研究小組
- 在2016年9月於杭州舉行的二十國集團高峰會上,綠色金融首度獲列入議程之中,反映全球致力推動金融業在轉型至綠色經濟的過程中作更多貢獻。因應中國的倡議,二十國集團成立了綠色金融研究小組,其宗旨是"識辨出窒礙綠色金融在制度和市場方面的障礙,並根據不同國家的經驗,就如何加強金融體系的能力,推動私人資本作綠色投資,制訂相關方案"。綠色金融研究小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及英倫銀行共同主持。5註釋符號代表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於201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及英倫銀行共同主持,並由中國出任主席國。2017年繼續沿用由兩者共同主持的安排,主席國則由德國出任。
-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曾就綠色金融的若干範疇進行研究,並於2016年發表綜合報告,當中識辨了綠色金融的下列趨勢︰6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6)及UNEP (2016)。
(a) | 大部分綠色投資是透過銀行進行融資。銀行在推動資本投入方面擔當重要的角色,其在市場上提供多種服務,包括向主要商業界別(例如綠色能源)提供綠色信貸、向零售客戶提供綠色儲蓄產品,以及包銷綠色債務;
|
(b) | 發行綠色債券為環保項目進行融資的做法日益普及。在過去10年,全球綠色債券的發行額由2007年的8億美元(62億港元)增加至2016年的800億美元(6,220億港元)。發行額大幅增加,反映出綠色債券(比銀行貸款的年期更長)作為長期融資方案的吸引力,以及綠色債券產品日益受國際投資者歡迎;及
|
(c) | 愈來愈多投資者認同,環境因素是長遠價值的創造源頭。愈來愈多機構投資者致力制訂長期的負責任投資策略,其特點是把重大的環境因素納入投資決策過程及/或資產配置作綠色投資。
|
- 然而,綠色金融研究小組亦找出了發展綠色金融所面對的種種挑戰。這些挑戰包括︰(a)綠色借貸方面的年期錯配;7註釋符號代表年期錯配是由於屬長期性質的資金供應未能足夠應付長期發展項目的資金需求所致。根據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6),某些銀行沒有能力或興趣提供長期貸款,而部分原因是其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部分的期限相對短;但另一方面,許多綠色項目均屬長期性質。 (b)欠缺用以界定綠色債券的清晰指引和標準,令人憂慮在發行綠色債券時會出現"漂綠"8註釋符號代表根據European Commission (2017),"漂綠"是指某些企業或機構投放較多時間和金錢透過廣告及市場推廣宣示其"綠色"形象,反而較少落實推行可減輕環境影響的營商手法。 (green washing)的情況;(c)市場基建的發展仍處於初始階段,而有助降低融資成本的綠色債券評級和比較基準亦不多;以及(d)產品創新方面乏善可陳,以致市場上的綠色投資產品種類相當有限。
-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根據其識辨的各種挑戰,制訂了多項概括的方案,以期加快綠色金融的發展步伐。這些方案包括︰(a)提供策略性政策信號和框架,以助減低在綠色投資政策上予人不明確的觀感;(b)推廣自願性質的綠色金融原則,使能充分利用市場主導的機遇,令綠色金融發展得以邁步向前,無須因涉及部分法規而可能增加成本和出現延誤;以及(c)推動國際間的合作,促進跨境綠色債券投資活動。
- 儘管落實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所建議的政策方案需時,根據該研究小組在2017年7月發表的最新報告,二十國集團成員國於2016年在推動綠色金融方面已取得顯著進展。舉例而言,法國發行了其標誌性的綠色主權債券,年期長達22年,藉以支持綠色債券市場的發展;而南韓則正在制訂關於綠色債券的指引。此外,內地指定了5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9註釋符號代表該5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分別為廣東省、貴州省、江西省和浙江省,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透過提供誘因,鼓勵金融機構發行綠色信貸產品,從而推動綠色金融發展。新加坡亦推出了綠色債券資助計劃,鼓勵發行綠色債券。
英國的綠色金融市場發展
- 對於發行債券為可持續項目作融資,倫敦作為全球金融中心,擁有聞名的綠色債券市場發展,其首隻綠色債券早於2009年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事實上,倫敦證券交易所一直致力推動錄色金融。具體而言,該交易所在2015年推出為一系列為投資者而設的綠色債券專屬區(dedicated green bond segments)。發行人如有意把債券在綠色債券專屬區掛牌,須向倫敦證券交易所提交由獨立第三方擬備的覆核文件,以確認債券的"綠色"性質。10註釋符號代表外部覆核可採用顧問檢討、第二方意見、認證、第三方核證、或綠色債券評級等形式。 截至2017年4月,共有42隻綠色債券以7種不同貨幣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11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London Stock Exchange (2017)。 此外,倫敦證券交易所又透過擔任觀察員(observer),以示支持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 Association)訂立自願性質的綠色債券原則。
- 此外,英國於近期亦推行了多項計劃,進一步推動綠色金融的發展。該等措施包括︰(a)透過倫敦市(City of London)推出"綠色金融計劃"(Green Finance Initiative),推廣英國作為全球綠色金融中心;(b)成立由金融界領袖組成的綠色金融專責小組(Green Finance Taskforce),以加快在過渡至低碳經濟方面的投資,從而為當地商業創造高增值的職位及機遇;(c)與認可的英國全國標準機構 - 英國標準協會(British Standards Institution)合作訂定一套綠色標準,就綠色金融產品的核證提供清晰指引;及(d)計劃與按揭貸款機構合作,支持發展綠色按揭產品(例如與更具能源效益物業相關的按揭產品)。12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City of London (2016b)及GOV.UK (2017)。
綠色金融在香港的發展
- 在香港,兩間公司 - 領展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及香港鐵路有限公司 - 分別在2016年發行其首項綠色債券。機場管理局最近亦表明將會發行綠色債券,作為其三跑道系統融資計劃的一部分。然而,由於香港缺乏發展綠色金融的針對性策略,其發展步伐似乎較國際間發展緩慢。財政司司長在2016-2017年度財政預算案演辭中表示,政府會"加強宣傳香港資本市場的優勢,凸顯我們發展綠色金融產品的條件"。然而,香港在推動綠色金融方面的工作卻被金融發展局批評為斬件式、缺乏協調及主要由市場機遇帶動,而非由直接的政策或規管方向引導。13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6)。
- 最近,行政長官在其施政報告中宣布政府將會帶頭發行綠色債券。香港在金融服務業方面擁有實力,相信可藉此優勢推動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金融發展局早前就香港如何把握機會發展綠色金融提出建議,相關發展機會及建議包括以下各項︰14註釋符號代表請參閱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6)、Reuters (2016) 及China Daily Asia (2016)。
總結
- 全球致力對抗氣候變化及其他環境問題,令不少綠色項目在未來蓄勢待發,而這些項目均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然而,公共財政只能滿足一小部分的融資需求。為推動更多私人資本參與其中,發展綠色金融成為新興領域。近年來,多個經濟體均致力加快綠色投資,例如發行長期綠色債券及訂立標準或指引以提高透明度。目前,香港在發展綠色金融方面沒有針對性策略。然而,憑藉其在金融服務業的實力,相信香港有能力透過提供更多元化的綠色投資產品及擔當籌集綠色資本的樞紐,促進綠色金融市場的發展,從而一併滿足綠色企業及投資者的需要。
立法會秘書處
資訊服務部
資料研究組
吳穎瑜
2017年11月27日
附註:
1. | 請參閱OECD (2017)。
|
2. | 請參閱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09)。
|
3. | 美國已於2017年8月4日正式通知聯合國,表達退出《巴黎協定》的意向。
|
4. | 請參閱OECD (2017)。
|
5. | 綠色金融研究小組於2016年由中國人民銀行及英倫銀行共同主持,並由中國出任主席國。2017年繼續沿用由兩者共同主持的安排,主席國則由德國出任。
|
6. | 請參閱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6)及UNEP (2016)。
|
7. | 年期錯配是由於屬長期性質的資金供應未能足夠應付長期發展項目的資金需求所致。根據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6),某些銀行沒有能力或興趣提供長期貸款,而部分原因是其資產負債表中的負債部分的期限相對短;但另一方面,許多綠色項目均屬長期性質。
|
8. | 根據European Commission (2017),"漂綠"是指某些企業或機構投放較多時間和金錢透過廣告及市場推廣宣示其"綠色"形象,反而較少落實推行可減輕環境影響的營商手法。
|
9. | 該5個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分別為廣東省、貴州省、江西省和浙江省,以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
10. | 外部覆核可採用顧問檢討、第二方意見、認證、第三方核證、或綠色債券評級等形式。
|
11. | 請參閱London Stock Exchange (2017)。
|
12. | 請參閱City of London (2016b)及GOV.UK (2017)。
|
13. | 請參閱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6)。
|
14. | 請參閱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6)、Reuters (2016) 及China Daily Asia (2016)。
|
15. | 面對巨大的環境污染挑戰,內地當局近年來已透過發展綠色基建及引入標準和法規,致力改善環境。預計在國家"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期間(2016-2020),每年將需要最少2萬億元人民幣(2.33萬億港元)的投資來為綠色工業的發展提供資金。公共資源投入預期只佔所需資金的不超過15%,而餘下的資金缺口預示為香港帶來商機。
|
16. | 據政府所述,香港品質保證局現時正籌備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劃,並為此成立了技術委員會商討有關計劃的技術細節。請參閱Gov.HK (2017)。
|
參考資料:
1. | China Climate Change Info - Net. (2016) 'Carbon-neutral' G20 summit shows China's commitment to green growth.
|
2. | China Daily Asia. (2016) Call for HK to become green finance hub amid mainland push.
|
3. | China Daily. (2017) Green finance - HK primes the pump.
|
4. | City of London. (2016a) City of London Corporation welcomes G20's commitment to green finance and announces Green Finance Submit 2017.
|
5. | City of London. (2016b) Green Finance Initiative - Globalising Green Finance: The UK as an International Hub.
|
6. | European Commission. (2017) Financing Sustainability - Triggering Investments for the Clean Economy. EPSC Strategic Notes.
|
7. | Financial Services Development Council. (2016) Hong Kong as a Regional Green Finance Hub.
|
8. | 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6) G20 Green Finance Synthesis Report.
|
9. | G20 Green Finance Study Group. (2017) G20 Green Finance Synthesis Report.
|
10. | GOV.HK. (2017) LCQ5: Development of green finance. 8 November 2017.
|
11. | GOV.UK. (2017) Green finance. 18 September 2017.
|
12. | Green Finance Initiative. (2017) Official website.
|
13. | Hong Kong Government budgets, various issues.
|
14. | London Stock Exchange. (2017) Official website.
|
15. | OECD. (2017) Investing in Climate, Investing in Growth - A Synthesis.
|
16. | Reuters. (2016) Hong Kong could be a black belt in green bonds.
|
17. |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6) China pushes green finance onto G20 agenda.
|
18. |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7) China sets up pilot zones to boost green finance.
|
19. |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2015) Establishing China's Green Financial System. Background Paper B: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of Green Finance.
|
20. | UNEP. (2016) Greening the Banking System - Taking Stock of G20 Green Banking Market Practice. Inquiry Working Paper (16/12).
|
21. |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2009) 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 December 2009.
|
資訊述要為立法會議員及立法會轄下委員會而編製,它們並非法律或其他專業意見,亦不應以該等資訊述要作為上述意見。資訊述要的版權由立法會行政管理委員會(下稱"行政管理委員會")所擁有。行政管理委員會准許任何人士複製資訊述要作非商業用途,惟有關複製必須準確及不會對立法會構成負面影響,並須註明出處為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而且須將一份複製文本送交立法會圖書館備存。本期資訊述要的文件編號為ISE02/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