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环境事务委员会
补充资料文件
东江水的水质
背景
在1999年2月5日的联席会议上,委员要求提供更多有关东江水水质的资料。本
文件提供了所需的详细资料。
东江供水情况
2.香港的源水约有80%是通过一条长约80多公里的开放式的输水渠由东江输送
至香港。这个输水系统在60年代初期已启用。在1989年,香港政府和广东省政
府达成协议,由粵方面提供足够的供水量,年期跨越2000年。根据供水协议,
粵方负责增加供水量至每年11亿立方米。这个供水量计划于2008年达到,即由
1995年起,每年增加供水3 000万立方米。协议又订明机制,透过商讨以监察每
年供水情况以及水质。
3.由于协议经过双方政府商议签订。如有任何有关协议条款铨释的爭议,亦应透
过各种既定的渠道,透过讨论来解决。
保护东江水水质的工程
4.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令广东省南部的市区迅速发展,沿开放式输水渠一带地区
的人口大幅增加,因而导致东江水的水质恶化。
5.广东当局已积极推行多项工程措施以改善东江水水质。主要工程包括:
- 把东江的取水口迁移,避免其中一条支流污染江水;
- 在深圳水库兴建的生物硝化系统;及
- 建议将现时的开放式输水渠改为密封式管道。
6.东江水的取水口已于1998年9月迁移至另一个水质较佳的地点,并避免东江水
受到其中一条支流污染。自从取水口迁移后,水质已经得到改善。
7.位于深圳水库的生物硝化系统已于1998年12月启用,而源水水质亦见有改善
旳趋势。在1999年首季,用于滤水过程的投氯量已下降至相当于去年同期的一
半。
8.财务委员会于1998年批准拨款23.64亿港元,向粵方提供免息贷款,用以资助
部份新密封式输水管道的工程费用,这条管道将源水由东江输往深圳,以改善
供应给香港的食水水质。为了解决我们所关注到可能出现的水塘满溢问题,粵
方同意自1998年起至2004年期间,减低每年供水量的增幅,即由原本承诺每年
增加供水3 000万立方米,减至每年只增加1 000万立方米。此外,粵方亦应允日
后在考虑2004年以后的供水量时,将会兼顾到本港日后的需求增长和水库的贮
水量。有关的经济效益分析显示,我们所节省开支的净额为2.4亿港元。
9.除进行上述工程外,粵方亦应允落实一些环境保护措施,确保东江水的水质良
好。在1998年11月举行的粵港环境保护联络小组第10次会议上,粵方重申对保
护东江水水质的坚决承诺。会议后,进一步提供有关环境保护措施的资料,包括
计划沿输水管道兴建污水处理厂。
东江水的其他取水口
10.粵港双方曾于1998年年初讨论过将取水口进一步北移往新丰江水库,而该水
库距离深圳超过200公里,即"河源方案"。粵方已拒绝这项建议,因为该水库的
其中一项主要功能是调节东江下游的水流。粵方又指出,如广东省其他地区均
提出同一要求,便会对水库的发电能力、航道和下游的农业造成不良影响,并
会继而破坏东江沿途的生态平衡。
食水中的三卤甲烷类物质
11.有关食水中含有三卤甲烷类物质(包括三氯甲烷)对健康可能造成影响,引起
广泛讨论。在香港经处理的食水完全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的食水水质指引,其平
均含量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
12.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引是全球专家共同努力而定出的标准。符合这些指引可以
确保食水的安全,保障饮用人士长期饮用而不会对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工务局
199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