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歷史
1928年,隨著香港電台的成立,香港便開始有廣播服務。香港經多年發展,成為亞太區的廣播樞紐,向本地觀眾及亞太區、歐洲和非洲的觀眾提供各類廣播服務。下文陳述香港廣播史上的重大事件。
1928 |
成立首個廣播電台(現稱香港電台(港台))。
|
1948 |
向麗的呼聲(香港)有限公司(麗的)(現稱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批出首個經營有線電台廣播服務的牌照。
|
1957 |
麗的獲發首個經營有線收費電視服務的牌照,並於1958年開始提供電視廣播。
|
1959 |
向香港商業廣播有限公司(商台)批出首個商營無線電台廣播牌照。
|
1965 |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綫)獲發首個經營無線電視廣播服務的牌照,並於1967年開始提供有關服務。
|
1972 |
無綫首次在香港提供彩色電視廣播服務。
|
1973 |
將第二個經營無綫電視廣播服務的牌照批給麗的,麗的結束其15年有線服務。
|
1975 |
將第三個經營無綫電視廣播服務的牌照批給佳藝電視有限公司(佳視),佳視同年開始提供廣播服務,但於1978年停業。
|
1987 |
廣管局在《廣播事務管理局條例》(第391章)實施後成立。
|
1990 |
Hutchvision Hong Kong Limited (現稱Starvision Hong Kong Limited) 獲發首個衛星電視廣播牌照,向亞太區53個國家提供5條頻道的Star TV服務。
|
1991 |
向新城廣播有限公司(新城)批出第二個聲音廣播牌照。 |
|
|
|
香港推出使用「麗音」廣播系統的多種語言節目。 |
|
|
1993 |
向九倉有線電視有限公司(現稱香港有線電視有限公司(有線電視))批出首個收費電視廣播牌照。
|
1995 |
港台與廣管局及當時的文康廣播科簽署諒解備忘錄,自動同意遵守廣管局發出的節目守則。
|
1998 |
香港電訊互動影院有限公司(現稱電訊盈科媒體有限公司(電盈媒體))獲發首個節目服務牌照,推出全球首項商業規模的自選影像節目服務。 |
|
|
|
就1998年電視政策檢討進行公眾諮詢,以期開放電視市場引入競爭,並將香港帶進匯流時代。 |
|
|
1999 |
Star TV開始在其平台推出數碼廣播服務。 |
2000 |
隨著1998年電視政策檢討,技術中立的《廣播條例》(第562章)取代《電視條例》(第52章)。政府開放收費電視市場,向銀河衛星廣播有限公司(現稱為無綫收費電視有限公司(無綫收費電視))、香港網絡電視有限公司、太平洋衛視(香港)有限公司(其後易名為譜樂視媒體(香港)有限公司(譜樂視))和Yes Television (Hong Kong)Limited (Yes TV)批出4個新的收費電視牌照。香港網絡電視有限公司在2001年推出服務前交還牌照。
|
2002 |
有線電視開始在其微波多點傳輸系統及混合光纖同軸網絡推出數碼廣播服務。 |
|
Yes TV和譜樂視開始提供服務。 |
2003 |
電盈媒體獲發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牌照,推出多頻道收費電視服務,取代其自選影像服務。 |
2004 |
無綫收費電視開始提供本地收費電視節目服務。 |
|
|
|
Yes TV和譜樂視交還牌照。 |
|
|
|
政府公布數碼地面電視的推行框架,把推出數碼地面電視的日期定為2007年。 |
|
|
2005 |
有線電視已將其網絡完全數碼化。 |
2006 |
政府就把廣管局與電訊管理局合併的建議,為整個通訊業成立一個統一的規管機構(即通訊事務管理局),進行公眾諮詢。 |
2007 |
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向政府提交關於香港公共廣播服務未來政策及安排的檢討報告。 |
|
|
|
亞洲電視有限公司(亞視)和無綫於2007年12月展開數碼地面廣播,兩家持牌機構除以數碼廣播提供現有四條模擬制式頻道的同步數碼服務外,亦新增多條高解像及標準解像的數碼頻道。 |
|
|
2008 |
亞視和無綫利用模擬廣播及數碼地面廣播平台轉播2008北京奧運會,包括以高解像制式轉播。 |
|
|
|
雄濤廣播有限公司獲批聲音廣播牌照,設置和提供一條二十四小時以粵語播放的AM電台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