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1)1033/98-99(03)

立法會交通事務委員會
紓緩中區、灣仔及西區交通擠塞的交通管理措施

目的

本文件旨在向議員闡述中區、灣仔及西區的交通擠塞問題,以及解決有關問題的措施。

背景

2.中區主要交通走廊的擠塞問題,成為大眾關注的問題已多時。早上繁忙時間的交通
情況顯示,在過去幾年間,這些走廊(例如金鐘道和夏慤道)已負荷過重達10%以上
。舉例來說,在1997年,夏慤道西行線的車輛與容車量比率為1.13,該比率在金鐘道
東行線則為1.20。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在1998年,中環部分主要交通走廊在早上繁
忙時間的平均車速減慢,區內的交通擠塞問題似乎惡化。

3.灣仔區的交通擠塞問題主要發生在軒尼詩道,部分路口有時不能按設計容車量運作
,原因是受到巴士在該等路口及附近巴士站的活動所影響。而在西區,交通擠塞則在
德輔道西和堅尼地城,當車輛獲准於非繁忙時間上落客貨時出現。

4.有人把上述的交通擠塞問題,歸究於自1998年9月起,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
(新巴)接替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中巴)營辦巴士服務後,引致有大量巴士在道路上行駛。

中區的交通擠塞問題

5.當局已就中區的交通擠塞問題進行研究,以作出檢討及尋求解決方法。交通擠塞程
度以早上繁忙時間的平均行車時間和車速來衡量。圖1比較途經中區主要交通走廊四
個主要路段在1997年9月和1998年9月的情況。

6.比較結果顯示,皇后大道中西行線(由花園道至租庇利街)和德輔道中東行線(由
急庇利街至畢打街)的車速並無顯著變化。市民覺得交通較之前擠塞,可能是由於那
些路段的行車數目,在1997年底和1998年初持續下跌後,因新機場和機鐵香港站的啟
用而激增。

7.在1998年9月,金鐘道東行線和干諾道中東行線的交通擠塞問題惡化。干諾道中東
行線(由德輔道西至美利道)和金鐘道東行線(由美利道至皇后大道東)的車速顯
著減慢,分別由每小時16.8公里減至每小時10.2公里(每小時減慢6.6公里或減慢了
39%),及由每小時32.3公里減至每小時23.3公里(每小時減慢9公里或28%)。

可能造成中區交通擠塞的原因

8.除了中區主要交通走廊負荷過重外,交通擠塞亦由多種其他情況造成,包括道路旁
的上落客貨活動和上落客貨點沿路的雙行停車/輪候活動,尤其是在非繁忙時段。至
於在繁忙時間,當局已研究過下列幾個可能令金鐘道和干諾道中東行線交通擠塞問題
惡化的原因,包括:

    (a) 經中區的行車量增加;

    (b) 經中區的巴士出車數目和班次改動;及

    (c) 巴士於中區的停站次數。

(A) 行車量增加

9.圖2比較在1997年與1998年,駛經位於夏慤道與正義道以西金鐘道的交通調查線的平
均每日車輛數目。從該圖可見,1998年的整體平均每日行車量比1997年大約下跌了4%
圖3比較1997至1998年間,在早上繁忙時間駛經同一交通調查線的行車量。與平均每
日行車量的趨勢相似,在1997至1998年間,早上繁忙時間的行車量亦下跌了4%。

10.以上得出的結論,就是總行車量的增加並不是干諾道中東行線和金鐘道東行線在
1998年平均車速減慢的原因。

(B) 巴士出車數目和班次改動

11. 當局比較了在1997年11月、1998年8月和1998年10月,早上繁忙時間內途經中區的
巴士出車數目、原定班次和實際班次,結果載於圖4。有關數據是從位於皇后大道中、
德輔道中、遮打道和干諾道中的交通調查線蒐集而來的。

12.在1997年11月至1998年8月期間,巴士出車數目大約增加了14%(西行線由865輛增
至983輛,東行線則由796輛增至905輛),而同時期的原定班次亦大約增加了8%(由
893班增至967班)。主要增幅在1997年年中至1998年年中錄得。在該段時間內,多項
西區海底隧道巴士服務和新機場巴士服務開辦,需要較多巴士行走長途路線。

13.上述比較的結果似乎顯示,在1998年,為行走新開辦西區海底隧道及新機場路線
而增加了的巴士出車數目和班次,可能與中區交通擠塞加劇有關。而在1998年,經
常擠滿巴士的干諾道中和金鐘道的平均車速減慢,而私家車輛多於巴士的皇后大道
中(花園道與租庇利街間的一段)的平均車速則保持穩定,亦正好證實上述論點。

14.然而,巴士班次增加並非中區交通擠塞的主要成因。根據圖4,在1998年,中區繁
忙時間的巴士班次總數只增加了83班,而圖3顯示,這個增幅只佔繁忙時段總行車量
一個很小的百分比 (約0.5%)。事實上,在1998年,於早上繁忙時段,駛經中區的
其他車輛數目跌幅比巴士增幅還要大,足以抵銷所增加的巴士班次。

15.此外,新巴於1998年9月接替中巴營辦巴士服務後,巴士的出車總數或班次並沒有
任何明顯改動(即1998年8月至10月期間的改動)。因此,由現有的統計數字看來,
新巴於1998年9月接替中巴後,使巴士出車數目激增以致中區交通擠塞的說法並不成
立。

(C) 巴士停站次數

16.與私家車輛不同,專利巴士須要在各主要交通走廊沿路的巴士站讓乘客上落。巴
士停站及穿插巴士站的次數均會對交通流量造成影響,減低平均車速,對中區內本
已負荷過重的道路而言,在繁忙時段所構成的影響更大。

17.金鐘道是中區各主要交通走廊中最多專利巴士途經的道路。在1997 年9月,於早上
繁忙時段在金鐘道巴士站停站的專利巴士估計平均達624輛,而在1998年9月,該數字
則約為 690輛。巴士數目增加,主要是由於當局在新機場、西區海底隧道及大欖隧道
啟用後,開辦了更多過海路線及機場巴士路線。這與繁忙時間內金鐘道平均車速的改
變非常吻合。與1997年9月比較,在1998年9月,金鐘道的平均車速顯著減慢,而干諾
道中亦有類似的觀察結果。

18.巴士停站次數增加導致巴士佔用路面的時間更長,巴士排隊等候停站所需的時間亦
相應延長。巴士穿插停站就更可能加劇交通擠塞的問題,造成惡性循環。

在中區實施的補救措施

19.為了解決金鐘道及干諾道中因巴士停站活動增加而引致的交通擠塞問題,警方、巴
士公司和電車營辦者、中西區臨時區議會及運輸署已組成專責小組,負責監察和處理
這個問題,並研究改善中區整體交通情況的措施。專責小組已制定短期補救措施,其
中一些已經實施,以期即時紓緩上述交通擠塞的問題。此外,小組亦正制訂其他措施。

(A) 已實施的交通管理措施

20.當局已在1998年10月25日至1999年1月10日間,實施了多項補救措施,包括巴士改
道、重組巴士站(使繁忙時間內每小時的巴士停站次數減少了約1100次)、交通改道
和調整交通燈號。這些措施的詳情載於附錄

21. 上述臨時措施的效果令人滿意,早上繁忙時間內,中區四個主要路段的平均車速
增至每小時6.2公里,即每小時加快3.7公里。1998年9月與1999年1月的車速比較的詳
情載於圖5

(B) 正在制訂的其他措施

22.當局正在研究其他措施,以期進一步紓緩可能因巴士停站活動而引致的交通擠塞
問題。這些措施包括:

  1. 重組干諾道中的巴士站。(將於1999年年中實施)

  2. 將西行的巴士線改道,改經干諾道中。(將於1999年年中實施)

  3. 改善金鐘地鐵站(東)巴士總站的巴士流通情況。(在研究中)

  4. 將從金鐘地鐵站巴士總站開出的東行巴士線改道,由原來使用金鐘
    道/軍器廠街天橋改為途經夏慤道。(在研究中)

  5. 縮短巴士路線、開辦短程路線和減少巴士班次。(由1999年年中起
    逐步實施)
23.同時,當局亦正研究多項其他交通管理措施,以解決中區主要交通走廊負荷過重的
問題。這些措施包括:
  1. 興建一條雙線臨時道路,經愛丁堡廣場連接康樂廣場和龍匯道,供車
    輛單程東向行駛(圖A)。工程計劃於2000年年底完成。

  2. 將干諾道中機利文街行人天橋處的西行車路,由單線擴闊為雙線(圖B
    。工程計劃預計於2000年年底完成。

  3. 增設掉頭處,供車輛由機場鐵路香港站落客點,掉頭往P2路東行線(圖C
    。該項工程正在策劃階段,以便配合將於2002年完成的機場鐵路香港站第
    二期發展計劃。

  4. 擴闊干諾道中於大會堂外的東行路段,並在該處設立適當的巴士停車灣
    圖D)。工程計劃於1999年年中完成。

  5. 在皇后大道中與干諾道中間的橫街實施交通改道措施,以改善交通流量
    (港島北及九龍西分區交通研究現正就這項措施、德輔道中及皇后大道
    中的上落客貨問題,一併進行研究)。

  6. 調整德輔道中、干諾道中及畢打街沿路的交通燈號時間。這是一項持續
    進行的工作。
24.上述各項措施將會在短期至中期內,紓緩中區的交通擠塞問題。但鑑於中區主要交
通走廊的容車量已達飽和,長線的解決方法有賴第三期中環填海計劃增建新道路,以
增加道路容車量,以及提供巴士轉乘設施和重組巴士總站設施,來減少途經中區的車
輛數目。

灣仔的交通擠塞問題及補救措施

25.灣仔的交通擠塞問題並不如中區般嚴重。這可能與自1998年3月起,為了在軒尼詩
道實施巴士專用線計劃,而將六條行走軒尼詩道的巴士線改為行走莊士敦道有關。然
而,軒尼詩道的交通擠塞問題仍然存在。據我們觀察所得,主要原因是沿路有大量巴
士停站活動。為了減少停站的巴士數目,當局正計劃在1999年年中重組軒尼詩道的巴
士站。在實施這項措施後,沿該道路進行的巴士停車活動約可減少20%,在繁忙時間
會由每小時2 900 次減至2 300次。

西區的交通擠塞問題及補救措施

26.與中區和灣仔的情況不同,西區的交通擠塞問題主要由於該區的道路因電車軌和電
車站而變得較為狹窄,而路旁又有大量上落客貨活動。因此,交通擠塞的問題在非繁
忙時段,當車輛獲准上落客貨期間最為嚴重。

27.自從實施堅尼地城第三階段交通管理措施,以及卑路乍灣連接路及士美非路延長工
程於1998年1月完成後,堅尼地城的交通情況已大為改善。除了德輔道西因路旁上落客
貨地方短缺而出現交通擠塞問題外,西區並沒有錄得交通擠塞的問題。儘管當局實際
上難以進一步限制該區的路旁活動,可是擠塞問題已因店鋪東主自制和警方採取執法
行動而受到控制。當局現正密切監察有關情況,而港島北及九龍西分區交通研究亦將
會探討上述問題。該項研究已於1998年10月展開。

徵詢意見

28. 請議員獲悉中區、灣仔及西區的交通擠塞問題及解決該問題的措施。

運輸局
一九九九年三月

附錄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至一九九九年一月十日
實行的補救措施

(1) 由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起實施的公共交通管理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

  1. 更改7條西行的西隧巴士路線,由德輔道中改行干諾道中。

  2. 更改2條西行的東區海底隧道巴士路線,由德輔道中改行皇后大道中。

  3. 將11條東行的西隧巴士路線的巴士站,由金鐘道東行遷至紅棉路力寶
    中心外。

  4. 重新編配位於金鐘道東行現有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時內,巴
    士停站次數由332次(52條路線)減至259次(41條路線)。
(2) 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二十二日起實施的公共交通管理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

  1. 把6條東行的港島區巴士路線改為途經機鐵香港站,以避免駛經干諾
    道中/畢打街交界處。

  2. 在干諾道中東行方向,取消12條從港澳碼頭開出的巴士線,在信德
    中心外的巴士站。
(3) 由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四日起實施的公共交通管理措施

現有措施包括重新編配金鐘道西行太古廣場外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時內,巴
士停站次數由377次(55條路線)減至299次(46條路線),並縮短了巴士和其他車輛的整
體行車時間。

(4) 由一九九九年一月十日起實施的公共交通管理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

  1. 重新編配德輔道中東行34條巴士路線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時內,
    巴士停站次數由817次減至623次。

  2. 重新編配德輔道中西行42條巴士路線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時內,
    巴士停站次數由1 502次減至991次。

  3. 重新編配位於遮打道和美利道18條巴士路線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
    時內,巴士停站次數由282次減至177次。

  4. 重新編配位於畢打街27條巴士路線的巴士站,在繁忙時間的一小時內,巴
    士停站次數由145次減至101次。
(5) 已經實施的交通管理措施

這些措施包括:

  1. 由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起,禁止林士街的南行車輛右轉入德輔道中西行。

  2. 由一九九八年十一月起,調整了德輔道中上交通燈號的時間。